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1901年由于“发现了溶液中的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以及对立体化学和化学平衡理论作出的贡献”,成为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

荣誉

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

简介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兰语:Jacobus Henricus van ‘t Hoff,1852年8月30日-1911年3月11日),生于荷兰鹿特丹,逝于德国柏林,荷兰化学家,1901年由于“发现了溶液中的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以及对立体化学和化学平衡理论作出的贡献”,成为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

人物生平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兰语:Jacobus Henricus van ‘t Hoff,1852年8月30日荷兰鹿特丹 - 1911年3月11日德国柏林),荷兰化学家,190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1852年8月30日出生于荷兰鹿特丹。父亲是医学博士,范托夫从小聪明过人。中学时期,对化学实验有浓厚兴趣。经常在放学以后偷偷地溜进学校实验室,做化学实验。1869年到德尔夫特高等工艺学校学习工业技术,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受到该校任教的化学家A.C.奥德曼斯和物理学家范德·桑德·巴克胡依仁的重视。1872年,范霍夫在莱顿大学毕业,前往巴黎医学院的武兹实验室。

晚年感染肺结核,身体消瘦,仍孜孜不倦于研究,1911年3月1日病逝于柏林附近的Steglitz。

学术研究

1875年发表了《空间化学》一文,提出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的假说,首创“不对称碳原子”概念,以及碳的正四面体构型假说(又称范霍夫—勒·贝尔模型),即一个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初步解决了物质的旋光性与结构的关系,这项研究结果立刻在化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且是毁誉参半;有机化学家咸利森努斯教授写信给范霍夫说:“您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使我感到非常高兴。我在您的文章中,不仅看到了说明迄今未弄清楚的事实的极其机智的尝试,而且我也相信,这种尝试在我们这门科学中……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德国莱比锡的赫尔曼·柯尔贝教授则认为:“有一位乌德勒支兽医学院的范霍夫博士,对精确的化学研究不感兴趣。在他的《立体化学》中宣告说,他认为最方便的是乘上他从兽医学院租来的飞马,当他勇敢地飞向化学的帕纳萨斯山的顶峰时,他发现,原子是如何自行地在宇宙空间中组合起来的。”不久,阿姆斯特丹大学聘为讲师,1878年升化学教授,曾任化学系主任。
1877年,范霍夫开始注意研究化学动力学和化学亲合力问题。1884年,出版《化学动力学研究》一书。1885年被选为荷兰皇家科学院成员。1886年范特荷甫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范特荷甫定律——渗透压与溶液的浓度和温度成正比,它的比例常数就是气体状态方程式中的常数R。1887年8月,与德国科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共同创办《物理化学杂志》。

成就荣誉

1901年由于“发现了溶液中的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以及对立体化学和化学平衡理论作出的贡献”,成为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后应邀访问美国、德国。

1901 雅各布布斯·亨里库斯·范特霍夫
颁奖词(国家档案馆前馆长、瑞典皇家科学院院长奥德纳致词)
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柏林大学的雅各布斯·亨里库斯·范特霍夫教授,表彰他在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方面的先驱性工作。
作为他在原子和分子理论领域的研究成果,范特霍夫做出了自道耳顿(Dalton)时代以来理论化学方面最重要的发现。
范特霍夫在原子理论方面遵从巴斯德(Pasteur)的观点,提出了基本原子在空间有几何方向性的结合点这一假说。这一假说,就碳化合物而言,导致了碳原子不对称理论和立体化学的创立。
更具革命性的是范特霍夫在分子理论领域方面的发现。范特霍夫的研究表明,如果我们以考虑气体中气压的同样方式来考虑溶液中的压力,即渗透压,那么以意大利人阿伏伽德罗(Avogadro)名字命名的定律(根据阿伏伽德罗定律,在同温同压下一定容积中的任何气体都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就不仅适合于气态物质,而且也适合于溶液。他证明气压和渗透压是一致的,因此分子本身在气相中和溶液中也是一致的。化学中分子这一概念的确定性和普遍有效性,也因此被证明达到了迄今为止令人意想不到的程度。他还发现了如何表达反应中的化学平衡态,和反应中所能产生的电动力;他解释了含水量不同的水合物之问的各种元素的变更是如何转移的,以及复盐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