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研究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贡献
1943年,小学入学台湾省新竹市国民小学,是校棒球队及乒乓球队队员。
1949年,中学入学台湾省新竹中学,是校网球队队员,并在学校乐团吹长号。
1955年,保送进入台湾大学化工系,次年转入化学系。
1959年,台湾大学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学士论文由郑华生(Hua-sheng Cheng)教授指导,研究用纸电泳分离锶与钡。
1959年,入学台湾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放射化学组硕士班。
1961年,台湾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硕士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硕士论文由浜口博(H. Hamaguchi)教授指导,研究温泉沉积物矿质北投石(Hukutolite)含有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留任台湾清华大学担任助教一年,跟从C.H. Wong教授,分析tricyclopentadienyl samarium的X线结构。
1962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读化学系博士班,获理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由马汉(Bruce Mahan)教授指导,研究电子激发的碱金属原子的化学离化过程(chemiionization processes of electronically excited alkali atoms)。在此期间,李远哲逐渐对离子-分子间作用以及分子散射的动力学(ion-molecule reactions and the dynamics of molecular scattering),尤其是利用交叉分子束研究反应动力学(crossed molecular beam studies of reaction dynamics),产生兴趣。
1965年,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毕业,后在美国劳伦斯国家研究所与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1967年2月,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在赫施巴赫(Dudley R. Herschbach)教授处从事博士后研究。
1968年10月,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及佛兰克研究所(James Franck Institute)助理教授。
1971年10月,晋升为美国芝加哥大学副教授。
1972年,返台担任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半学年。
1973年1月,晋升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
1974年,返回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化学系教授、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同年,成为美国公民。
1975年,入选为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Fellow,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
1979年,入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Member,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80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数理组第十三届院士。
198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名誉教授。
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1986年,李远哲与美国哈佛大学赫施巴赫教授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波兰奕(John C. Polanyi)教授同获诺贝尔化学奖。
1989年,荣获香港中文大学理学荣誉博士学位。
1994年1月15日,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接替他的老师吴大猷教授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他出任“院长”同时也兼任“国立”台湾大学化学系特约讲座教授。
1997年6月14日,荣获台湾国立中山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学位。
2007年10月9日,天主教教宗本笃16世任命李远哲为宗座科学院院士。
2008年3月21日,起担任T3大学联盟召集人、咨询委员会委员。
1994年9月,应行政院连战院长邀请入阁,担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召集人,任期直到1996年12月教改会解散。萧万长院长任内,指定前教改会委员刘兆玄副院长实际执行教育改革。
1997年12月2日,委员会完成阶段性任务解散后卸任。
2005年,宣布2006年“院长”任满后不再续任。
2006年10月19日,卸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2006年10月19日,“中央研究院”院长任期届满,卸任,由翁启惠接任。他说:回顾过去,最欣慰三件事:“教育改革”、“921大地震重建”、“跨党派小组”。
2006年6月25日,李远哲发表亲笔署名的四点声明,原文如下:
1、民主政治和政党轮替是普世价值,也是本人的坚定信念。本人过去对台湾民主政治和政党轮替所公开表达的各种主张,今日检视,依然坚持。
2、民主进步党执政以来,政绩有限,弊案不少。对于该党未能坚持理想,未能谦卑执政,本人深感痛心。殷盼该党深自检讨,以后功补前过,俾不负人民寄托。
3、李远哲谈论陈水扁。
4、现行《宪法》对罢免总统的高门槛设计,应系当年修宪时着眼安定政局的缜密考量。本人认为,发动罢免的一方应当深切体察宪政之治的原理;但被罢免的人也应当再三推敲“止谤莫如自修”的精义。
2006年7月,爆发自肥争议,李远哲发表两点声明如下:
1、中研院评议委员会决议修正组织规程,增列优遇条款,本人应可留待新任院长批准。惟经深思,本人若因自己也在优遇名单上,便迟不处理,以私害公,对名单上另外五位院士,事实上形成不公平,自非处理院务之所当为。
2、本人一向以能为自己的国家服务为无上光荣,因此虽然美、日一些学术机构知道本人即将任满,纷纷前来议聘,且报酬都在国内标准二倍以上,本人迄不考虑。至于本人是否自肥之人,社会应有公论;因此,对于某些恶意批评,本人并不在意。
2006年10月9日,李远哲在接受台湾《联合报》专访时,承认:“大家对教育确实有很多不满。但这十多年来,很多人受到误导,认为教改会要负责;其实教育是大家一直要改革、讨论的,要经年累月检讨,方向不对就要改进。”同时,对于台湾教育的问题,李远哲说:“最大问题出在,大家盲目相信笔试才公平;所以高中老师应该帮忙学生作生涯规划,就做得非常差,让补习班可以营利。”
李远哲主要从事化学动态学的研究,在化学动力学、动态学、分子束及光化学方面贡献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门新技术,1960年才开始试验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适用于碱金属的反应,后来由李远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教授共同研究创造,把它发展为一种研究化学反应的通用的有力工具。此后十多年中,又经李远哲将这项技术不断加以改进创近,用于研究较大分子的重要反应。他所设计的“分子束碰撞器”和“离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了解各种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所出现的各种状态,为人工控制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过程提供新的前景。
1986年,李远哲在与哈佛大学Herschebach博士及多伦多大学JohnPolany博士同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消息传出后,他本人和华人学术界,以及他任教的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师生都很兴奋,纷纷向他表示祝贺,赞扬他刻苦勤奋的钻研精神。尽管李远哲在政治立场上亲绿,但还是对推动海峡两岸的科研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除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之外,还协助台湾“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设计、安装一部分子束碰撞仪器,预定年底完成。多年来,他一直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展学术交流,并帮助中科大化学系开展起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工作。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上海复旦大学授予他荣誉教授头衔。他还指导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化学研究所建立了三套分子束装置。
序号 | 奖项 | 年份 |
---|---|---|
1 | 美国艺术科学学院院士 | 1975年 |
2 |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 1979年 |
3 |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 1980年 |
4 | 美国能源部劳伦斯奖 | 1981年 |
5 | 美国化学会德拜奖 | 1986年 |
6 | 美国国家科学奖 | 1986年 |
7 | 诺贝尔化学奖 | 1986年 |
8 | 德国哥庭根科学院院士 | 1988年 |
9 | 英国皇家化学会法拉第奖 | 1992年 |
10 | 印度国家科学院荣誉院士 | 1997年 |
11 | 美国加州大学克拉克科尔奖 | 1999年 |
12 | 台法科技奖 | 2001年 |
13 | 印度尼赫鲁百年诞辰奖 | 2004年 |
14 | 日本科学院荣誉院士 | 2007年 |
15 | 匈牙利科学院荣誉院士 | 2007年 |
16 | 宗座科学院院士 | 2007年 |
17 | 美国化学传统基金会奥斯玛奖章 | 2008年 |
18 | 孟加拉国家科学院海外院士 | 2009年 |
19 | 意大利艾托里马约拉纳-伊利斯-科学和平奖 | 2011年 |
20 | 波兰柯罗斯奖 | 2011年 |
21 | 波兰玛丽亚斯克罗德沃斯卡居礼奖 | 2011年 |
22 | 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哈斯国际奖 | 2012年 |
23 | 法国国家功勳勳位—大军官勳章 | 2012年 |
24 | 巴拿马共和国Manuel Amador Guerrero大十字勳章 | 2012年 |
25 | 巴西共和国科学贡献国家大十字勳章 | 2013年 |
26 | 日本学术会议荣誉会员 | 2015年 |
27 | A.M.普罗霍罗夫工程院海外院士 | 2016年 |
28 | 意大利猞猁之眼国家科学院院士 | 2018年 |
29 | 全球42所大学之荣誉博士学位 | —— |
1999年以来,李远哲每年回台湾多次,除主持学术讲习、参加学术会议外,以“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科学研究所筹备处咨询委员会主席身份,协助原子分所的发展,并直接参与原子分所的设计、研究计划、科学家的聘任与学术指导等实际工作。李远哲还是同步辐射研究中心的指导委员会委员。
李远哲曾分别于2000年和2004年,在台湾地区“选举”中的关键时刻帮助陈水扁获得“选举”胜利,而且经常通过媒体与陈水扁当局就个别问题进行唱和,因此台湾媒体评价其为绿营人士。
对于2008年中国国民党在台“立法院”大胜四分之三个议席,李远哲摇身变成鼓吹“一党独大之弊端”的号手,认为中国国民党如果在“总统”选举中再度获胜,将会垄断行政和立法权,走回“独裁”老路。李远哲的说法与民进党2008年“总统”参选人谢长廷的口号相唱和,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为马英九当选减分。